top of page

綠色轉型必備!LCA與循環經濟實現從搖籃到搖籃的實戰攻略

  • 2024年7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月10日

2024/07/04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

▲講師與學員們大合照


生命週期包含原料獲取、製造、運送到廢棄,企業應在設計階段考慮生命週期,降低資源浪費和環境負荷,而LCA包括ISO 14067產品碳足跡、CBAM申報等,利用SimaPro和eFootprint以確保數據準確性。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於2024年7月2日至3日聯合「永續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FiTCorp)」及「台灣磁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NANOZEO)」舉辦為期兩天的「碳足跡LCA管理應用實戰班」。


LCA生命週期評估提升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

生命週期存在於自然界及產品服務中,從原料獲取、製造、運送到廢棄,每一階段都影響資源和環境,企業需在設計階段考慮生命週期,降低資源浪費和環境負荷,而非事後補救,而生命週期的模式包括「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從原料到廢棄)」、「搖籃到大門Cradle to Gate」(從原料到出廠)和「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強調再利用)。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以爐渣水泥為例,展示了循環經濟的典型應用,這不僅減少廢棄物處理需求,還降低了對天然資源的依賴。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


透過PCR和LCA方法實現環境產品聲明(EPD)驗證

在PCR的使用情境中,永續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師莊惟鈞以迴紋針為例,其製作過程包括:開採鐵礦石,冶煉成鋼,使用設備加工成形,這些過程需消耗能源,每個製造設備也有其生命週期,若無限制展開,會過於複雜。因此,PCR用來定義生命週期的邊界和數據範圍,確保評估的一致性及可比較性。申請環境署產品碳足跡標籤時,需先從PCR開始,導入生命週期評估(LCA)方法,再進行環境產品聲明(EPD)驗證,以準確反映產品的環境影響,實現更高的環境標準。

▲永續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師莊惟鈞


迎接碳洩漏挑戰LCA生命週期評估基本功不可少

面對碳洩漏,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和台版CBAM的不確定性,明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兼產學營運處副處長、永續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盤查總顧問洪君伯分享,只要將LCA基本功做好,掌握每一個細節,就可以避免走冤枉路,讓未來的挑戰變得輕鬆許多。

▲明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產學營運處副處長、SFIT 盤查總顧問洪君伯


利用SimaPro和eFootprint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

LCA包括ISO 14067產品碳足跡、CBAM申報、碳成本估算等許多課題。為了確保係數選用的合適性、正確性及確證性,在實務上可以利用環境評估所使用的SimaPro及碳足跡的eFootprint來交叉查找比對,以確認係數的正確性及模型應用。台灣磁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應用/設計部經理柯名時及分析師莊惟鈞在課堂上無私分享了係數引用的細節,手把手地從建模、查找、自建到最後結果,詳細展示了實務上如何輔導企業的整個流程,讓學員們能夠充分學習。


▲台灣磁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應用/設計部經理柯名時


LCA數據驅動碳排放管理策略以提升台灣能見度

獲得數據後,重點在於了解自己的排放熱點,未來在產品或服務的流程中,加以改善,降低碳排放。NANOZEO曦爵集團台灣磁原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汪瑞民抱持著「下一個就是我」的積極態度,而非「還沒輪到我」的心態,面對在國際供應鏈上遇到的挑戰,並堅信施比受更有福,盼於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NANOZEO曦爵集團-台灣磁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汪瑞民

bottom of page